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4的文章

日本時代,老師的官銜

圖片
  也許再過幾天,大家就沒興趣看這些考古文了,所以趕快一次出清。 柯文哲算不算官三代? 看這篇就知道了。 ========= 今天要來談談日本時代,老師的官銜。 日本時代,老師的職稱有五種官銜:「教諭」、「訓導」、「教諭心得」、「訓導心得」、「雇」。 教諭: 日本老師。 教諭心得:日本老師。(比教諭次一等) 訓導: 台灣老師。 訓導心得:台灣老師。(比訓導次一等) 雇: 代用教師。(我不是很清楚,我猜可能是沒有受過正式師範教育的) 這是很簡化的說明,日治後期還做了很大的更動,認真說起來會有點複雜,總之都是老師,目前知道這樣就夠了。 我前面說這是老師的正式「官銜」,沒錯,日本時代的老師就是文官,像教諭與訓導都是日本政府的正式官員,男性老師出席正式場合或慶典時,必須按照文官的正式官服穿著:黑底直排金扣、金質無穗勺型肩章、袖口滾金邊,腰際還必須佩帶腰帶和禮劍。 總之,派頭十足。 下面附一張嘉義農林學校(就是現在很紅的KANO啦)第三任校長島內道明的照片,這是比公學校老師高了好幾等的奏任官穿著,公學校老師沒那麼威風啦,但是即使是公學校老師,穿上一套文官制服,腰部配把劍,也夠嚇唬平民百姓了。 (寫到這邊,你說柯文哲算不算官三代呢? 他的阿公,是,他爸爸也在國民黨政府當過老師,國民黨政府的老師是不是官? 不算,好吧不算,但是你要知道,當官該有的福利,國民黨時代的老師可是一樣不少呢,我就覺得說柯文哲是官三代並不冤枉啊。只是官三代就官三代,罵成混蛋,就只有一點成立: 柯文哲竟渾然不知道自己是官三代,真是太混蛋了!) 最後附上蔴園分校以及後來獨立為蔴園公學校的老師名單,供我的鄉親們參考。因為這所學校只有短短六年歷史,所以就只有這麼多資料。其中一位教諭廣澤義秀(Hirosawa Yoshihide)待得時間最長,這位日本老師在麻園教了四年書,我相信麻園老鄉親們一定看過這位穿著威嚴官服的先生(Sênséi),只是這些老鄉親們沒有一個活到現在。即使是我阿公,他告訴我說日本時代有一所學校,其實他也是印象模糊,算一下他的年齡,出生於1909年的阿公,當時還只是個小孩,(但是他沒讀這所公學校,有點奇怪),而阿公在將近20年前就過世了。 扯得有點遠了,全世界都沒人記得這些人這些事了,我想把它挖掘出來,下一篇我就來介紹這位最資深的蔴園分校教諭廣澤義秀。 相關閱讀: 蔴園分校歷史 https://mo

日本時代師範體系簡介

  這篇是為了要介紹我故鄉麻園的第一位小學校長廣澤義秀先生,因為內容稍微長了點,決定拆成獨立篇章,有興趣了解一點日本時代教育體系的人,再來看這篇即可。 還必須提醒的是,下面提到的「教諭」、「訓導」都是日本時代、老師的正式官銜,以前簡單介紹過,連結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4592494426035&set=a.1751093530861.96287.1044555663&type=3 ======================== 日本時代初期,培養老師的學校只有一所,叫做國語學校。全稱應該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學校裡面設有「師範」、「中學」、「國語」、「實業」四個部。其中的師範部,就是專門在培養學校老師的。 這邊只談師範部。 師範部分為甲乙兩科,甲科以培養日籍「教諭」為主旨,乙科以培養台籍「訓導」為目的。 後來師範部又拆成兩個部: 小學師範部跟公學師範部,因為日本時代的學校分成兩種,「小學校」專收日本小孩,「公學校」專收台灣小孩,所以就針對這兩種學校的師資培育,分成兩部。因為「小學校」只收日本小孩,所以小學師範部就只收日本人來培養成老師,畢業之後好分派去教日本小孩。 而公學師範部還是分為甲乙兩科,甲科只有日本人可以唸,修業一年,乙科只有本島人可以唸 ,修業四年。公學師範部畢業之後就分派到「公學校」去教台灣小孩。 之所以會這麼複雜,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起初台灣人完全不會說日語,日本人完全不會說台語,所以一套制度就必須變為兩套。我還是把它簡化了說的,其實「國語學校」之外,一度設有「師範學校」用來培養台灣人當老師,只是「師範學校」曾經關門收攤,後來「國語學校」又改稱「台北師範學校」,這個台北師範學校就是現在國立跟市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前身。 前面說「日本時代初期培養老師的學校只有一所,叫做國語學校」,我是簡化了講的,不要被我誤導,日治中期就沒有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了,全台分設台北、台中、台南三所師範學校,直屬台灣總督府。 我們常常會聽到說「日本殖民政策歧視台灣人,從學校制度就可以看出來」。我覺得這種說法太過簡單。「歧視」是後來造成的結果,並不是教育制度設計最初的本意,如果一開始就把人數少的日本人跟為數較多卻一句日語都不會的本島人放在一起用日語上課,你覺得可行性如何? 千萬不要問我

蔴園公學校教諭心得後藤靜枝簡介

圖片
  這篇是竹北麻園的鍵盤考古文,時間拉回到將近百年前... 1919到1921年期間在竹北麻園擔任老師(教諭心得)的後藤靜枝小姐,原來是個詩人。 從台灣總督府職員名錄裡面,我們所能得到有關後藤靜枝小姐的個人資料非常有限,僅知道她是日本四島最南端的九州島大分縣人,她是最資淺的教諭心得,很可能是師範學校剛畢業的年輕女孩,分發到了窮鄉僻壤的竹北麻園庄。 在日本國會圖書館裡找到了後藤靜枝小姐的著作清單,我判斷這應該就是曾經在麻園當了三年老師的後藤靜枝sén-séi。 《永遠の黎明 : 故鳥居昭追憶集》這本記念文集,是為了紀念一位當時故去的人,名叫鳥居昭。後藤靜枝小姐有兩篇文字收錄其中,分別題為〈故〉、〈墓參〉。 我查不到這位故去的鳥居昭先生的背景,倒是發現編輯這本記念文集的鳥居篤治郎,是日本盲人教育界的重要人物,這本文集裡有一篇題名為〈耶和華給予,耶和華收取〉的文章,作者是鳥居嘉三郎先生,他被譽為日本盲人教育界三大元老的第一人。 這又讓我想起在台灣推動盲人教育貢獻卓著的長老教會,我們的會友Jeremy Wu 弟兄跟我提起過他們家與台灣盲人教育的淵源。Jeremy,我猜八成你們家與鳥居家也有些往來的,因為在這篇紀念文集裡有一篇文章題名就叫〈台灣にて〉(在台灣)。 這本紀念文集裡,名叫後藤的就有六位,到底後藤家與鳥居家有何關係,這又是另一個謎。這本文集編於1936年,我們這位年輕的麻園國小日本老師,離開麻園已經15年了。 1956年,後藤靜枝女士出版了她的個人詩集《春蘭 : 歌集》,其中收錄了她三十年來(1925-1955)的詩作。 這本詩集的序是由浅利良道所寫的,浅利良道是詩刊《大分歌人》的創辦人之一。還記得吧,我們的後藤靜枝老師也是出身大分縣。 我不知道後藤靜枝小姐離開麻園公學校之後是不是就回日本去了,可以確定的是,麻園的教員生涯之後她就辭去了在台灣的教書工作,因為之後她的名字就從台灣總督府職員名錄上消失了。四年後她開始持續不斷地寫詩,直到1955年。 1957年,《竹田短歌》雜誌用了下面七篇文章、報導後藤靜枝女士的詩集出版紀念會,她是不是在這一年畫下人生句點的呢? 我不知道。 老師,莎喲哪拉! 春蘭出版記念特輯 / 柴田太郎 春蘭によせて / 柴田太郎 歌集「春蘭」出版記念会 / 工藤忠士 春蘭なりて / 後藤靜枝 春蘭を手に思い出の記 / 淸成百男 歌集「春蘭」によせ

蔴園分校雇蔡福賜簡介

圖片
  姓蔡的朋友們,有沒有人聽聞過你的阿公或阿祖的名字叫做蔡福賜的? 雖然這篇跟你們大多數人都無關,還是非常歡迎你幫我分享出去,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有個人發現,啊! 這是我阿公/阿祖的故事! 竹北一堡蔴園分校於1916年成立時,只有兩位老師,一位是日本籍福岡縣人,前一年才剛從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的廣澤義秀先生;另一位就是掛職「雇」員的蔡福賜先生。蔡先生於1910年就開始教書,資歷比較深。 在 某一篇研究台南名人王開運的學術論文裡面(*),可以找到蔡福賜的名字。蔡福賜是以王開運同學的身份出現在這篇論文裡面的。所以,大概可以得知,蔡福賜應 該也是在1906年入學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同年的同學還有蘇定、林慶以及曹賜瑩。曹賜瑩這名字你可能很陌生,他兒子曹永和是台灣史學界神人,研究台灣史 的人聽到「曹永和」三個字都要立正站好的。另外有一個同學,想必大家都耳熟,蔡培火。顯然,在一所偏鄉小校掛職「雇」員的蔡福賜老師,來頭並不小。這幾個年輕人都在1910年畢業,分發到各個學校去。 我個人研判,蔡福賜雖然出身總督府國語學校,但很有可能不是師範部畢業的。國語學校分四個部,另外三個部叫做中學部、國語部、實業部,只有師範部才是培養老師的正式管道。 這樣就能解釋為何蔡福賜在學校掛的官職始終都是「雇」,而不是一般台籍老師的「訓導」職稱。 「雇」 的薪水跟「訓導」比起來還是較差的。不過就算是訓導,跟日本籍老師擔任的「教諭」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舉例來說,蔡福賜剛畢業那年(1910),領的 月薪是14圓,他的同學王開運、蔡培火掛職「訓導」,起薪都是17圓,而剛畢業的日籍「教諭」,起跳就是25圓,真是讓人暴怒的落差啊! 當時,國語學校,全台僅有一所,是台灣人唸完小學基礎教育之後,唯一的進修管道,所以能夠進入國語學校的都是當時的佼佼者。這些人唸完四年,分發到學校教書,就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想必都很鬱卒吧。 他們算是當時的高學歷者,學校外面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待遇在對他們招手,因此,我發現,當時台籍人士在學校任教的時間大多不長,頂多十年,王開運只幹了三年、曹賜瑩四年、蔡培火五年、蔡福賜七年,不像日籍老師一幹就是二十年。 我們的故事主角蔡福賜,1910年開始教書,1916年來到竹北麻園,在麻園待了兩年之後,就退出台灣教育界了。 不當老師之後,蔡福賜幹了些甚麼事呢? 下回分解。(還沒寫) *那篇論文題名《臺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