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蔴」園變成「麻」園?草字頭為何被削掉? (1920-大正九年)
麻園是如何從「蔴」園變成「麻」園?草字頭為何被削掉? 這件事牽扯到台灣史上一次畫時代的大變動。事情發生在大日本帝國時代,大正九年,1920,距今97年。
(順帶一提,昭和天皇的前一個就是大正天皇,再前一個才是明治天皇,大正天皇登基跟民國元年是同一年,但是大正天皇短命,大正十五年就死了,同年也叫昭和元年,1926)
----------------------------- 縣==>廳==>州 --------------------
日本政府治理台灣,一開始沿用大清帝國舊制來做行政區劃,但是變動得很快,從1895征台到1901,幾乎年年在變,只是變動幅度不大,大致維持三縣一廳。1897年把三縣改為六縣,新竹縣就誕生了,但只維持了一年,又改了回去三縣,新竹縣只活了一歲。這個時期,沿用大清舊制用「縣」來區劃,所以叫做「縣制時期」。
1901年開始之後二十年期間稱為「廳制時期」,這一年全台畫成二十個廳,新竹廳就是其中一個,1909年裁併為十二廳,新竹廳還是在,苗栗廳被併了進來。
大正9年(1920年)開始叫「州制時期」,這一年台灣的行政區域做了一次相當大的變更,不僅在一級的行政單位下手,連最基層的街庄、大字小字都有所變動,動過這個大手術之後,就一路維持到1945年日本人離開,可見其動作之大、影響之深遠。
----------------------------- 地名改正 ---------------------------
1920年這一次的變革,不只是行政區域,還有一項重大的變化,台灣因此被改頭換面。這是臺灣史上一次著名的地名大變動,為了配合新行政區域劃分,許多舊地名被更新,你現在所熟知的很多地名,都是在這一年出現的:
打狗變「高雄」,阿猴變「屏東」,阿公店變「岡山」,媽宮變「馬公」;
錫口變「松山」,艋舺變「萬華」,三角湧變「三峽」,水返腳變「汐止」。
我們新竹這裡也有咸菜硼變「關西」,樹杞林變「竹東」。
我只是舉幾個知名的大例子,事實上,全台從南到北,地名大翻新,族繁不及備載。蔴園因此被去了草字頭,還算是變得很少的。蔴園跟麻園,看起來還是很完整,沒有斷手斷腳(是的,斷頭了),讀音也沒變。
倒是現在各位說慣國語,把Môa-hn̂g唸做Ma-yuan,比起大正九年的改變,這樣的麻園地名稱呼,變更還真是有點大(用客語唸可能聽起來還好?抱歉,我竟然不知客語怎麼唸)。許多人「園」字的台語發音不對,講到科學園區的「園區」,不會講hn̂g-khu,而是硬生生的來個goân-khu,每次聽到,我都心頭一驚,太可怕了,麻園豈不要變為麻源(goân)了?如果要用讀冊音去讀,也是唸「丸」(oân),而不是「源」(goân)。
下圖是台灣堡圖,原製作於1898年,下面這一張是更正過的1921年版,那時候,蔴園才剛改名為麻園,官方就用紅字把地名給更正過來,還在「蔴」字上打了紅色叉叉。算是一個歷史變化的見證。注意,同時期,「北勢仔」也變成「北勢子」了。
1920年10月1日,臺灣總督府一口氣公布《臺灣州制》、《臺灣市制》、《臺灣街莊制》,三個法案同步實施。將原本的十二廳打散,重新分成五州二廳(後來增一廳,叫五州三廳),新竹州仍在,史稱「州制時期」。
1920這一年,台灣地名大風吹。各位對這一點要有印象,不然我這邊貼的資料, 一下子麻園、一下子蔴園,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寫錯字。
(順帶一提,昭和天皇的前一個就是大正天皇,再前一個才是明治天皇,大正天皇登基跟民國元年是同一年,但是大正天皇短命,大正十五年就死了,同年也叫昭和元年,1926)
----------------------------- 縣==>廳==>州 --------------------
日本政府治理台灣,一開始沿用大清帝國舊制來做行政區劃,但是變動得很快,從1895征台到1901,幾乎年年在變,只是變動幅度不大,大致維持三縣一廳。1897年把三縣改為六縣,新竹縣就誕生了,但只維持了一年,又改了回去三縣,新竹縣只活了一歲。這個時期,沿用大清舊制用「縣」來區劃,所以叫做「縣制時期」。
1901年開始之後二十年期間稱為「廳制時期」,這一年全台畫成二十個廳,新竹廳就是其中一個,1909年裁併為十二廳,新竹廳還是在,苗栗廳被併了進來。
大正9年(1920年)開始叫「州制時期」,這一年台灣的行政區域做了一次相當大的變更,不僅在一級的行政單位下手,連最基層的街庄、大字小字都有所變動,動過這個大手術之後,就一路維持到1945年日本人離開,可見其動作之大、影響之深遠。
----------------------------- 地名改正 ---------------------------
1920年這一次的變革,不只是行政區域,還有一項重大的變化,台灣因此被改頭換面。這是臺灣史上一次著名的地名大變動,為了配合新行政區域劃分,許多舊地名被更新,你現在所熟知的很多地名,都是在這一年出現的:
打狗變「高雄」,阿猴變「屏東」,阿公店變「岡山」,媽宮變「馬公」;
錫口變「松山」,艋舺變「萬華」,三角湧變「三峽」,水返腳變「汐止」。
我們新竹這裡也有咸菜硼變「關西」,樹杞林變「竹東」。
我只是舉幾個知名的大例子,事實上,全台從南到北,地名大翻新,族繁不及備載。蔴園因此被去了草字頭,還算是變得很少的。蔴園跟麻園,看起來還是很完整,沒有斷手斷腳(是的,斷頭了),讀音也沒變。
倒是現在各位說慣國語,把Môa-hn̂g唸做Ma-yuan,比起大正九年的改變,這樣的麻園地名稱呼,變更還真是有點大(用客語唸可能聽起來還好?抱歉,我竟然不知客語怎麼唸)。許多人「園」字的台語發音不對,講到科學園區的「園區」,不會講hn̂g-khu,而是硬生生的來個goân-khu,每次聽到,我都心頭一驚,太可怕了,麻園豈不要變為麻源(goân)了?如果要用讀冊音去讀,也是唸「丸」(oân),而不是「源」(goân)。
下圖是台灣堡圖,原製作於1898年,下面這一張是更正過的1921年版,那時候,蔴園才剛改名為麻園,官方就用紅字把地名給更正過來,還在「蔴」字上打了紅色叉叉。算是一個歷史變化的見證。注意,同時期,「北勢仔」也變成「北勢子」了。
1920年10月1日,臺灣總督府一口氣公布《臺灣州制》、《臺灣市制》、《臺灣街莊制》,三個法案同步實施。將原本的十二廳打散,重新分成五州二廳(後來增一廳,叫五州三廳),新竹州仍在,史稱「州制時期」。
1920這一年,台灣地名大風吹。各位對這一點要有印象,不然我這邊貼的資料, 一下子麻園、一下子蔴園,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寫錯字。
留言
張貼留言